广州棠下“网约车村”深度探秘
2016/9/24 8:28:49

​2016年8月10日,棠下村,广州天河区东部的一个巨大的城中村,在猎德村因为珠江新城的建设成为历史之后,棠下村应该可以说已经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城中村了。这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做着“广州梦”的人,有的人甚至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南下拓荒者,而一代又一代寻梦人的叠加,成为这座都市村庄的人群构成主体。棠下村的屋檐下,河南籍出租车司机群体,是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小村庄,生活着上万名河南出租车司机,他们是这里成片居民楼的主要租户。
下面,就给大家讲述他们在广州打拼的故事。

闫付昌来广州打拼已经十多年。
棠下河南三兄弟
8月15日,坐了近20个小时火车的闫付昌回到了河南省扶沟县的老家,他每年总有几次往返于广州与老家这座村庄之间,这一次,他是因为送就要升入大学的女儿到郑州读书,还要处理几件在郑州的事情,找人询问能否在郑州办到购车的牌照,在广州开了多年出租车之后,他开始为返乡工作和生活做着打算。
闫付昌去年从佛山买了一辆粤Y牌照的蓝鸟,跑了一段时间滴滴专快车。“外地车在广州不好跑啊,接了单有时乘客一看不是本地车就取消单子。”他坚持跑了几个月,生意时好时坏,过完2016年春节,他又跑到离老家近的郑州,托一位中学同学在一家银行找了保安的工作,可是,太低的薪水没让他能够坚持太久。
闫付昌在郑州做了几个月保安之后,又转回了广州。回到广州后,他很快就又找了一辆出租车,做起了夜班代班司机,每天早上五点交班,睡到下午三点起床,下午五点接晚班。他需要多挣些钱供养女儿读大学,他把以后的希望寄托给了儿女。“开了这么多年车,腿可能有点毛病了。”他开车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会敲打几下右腿,有时就是下意识地,他觉得也只能再坚持开几年车了,以后也需要像二哥那样寻找新的生路。

付昌的二哥闫付启是1998年从河南省扶沟县古城镇的老家来到广州棠下村时,当时这里只有8辆出租车是河南人开的,广州出租车市场上,还是湖南攸县人的天下。闫付启就开上了8辆中的一辆,那时的出租车生意非常好做,每月可以做到一万多元的纯收入,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河南乡亲来说,广州的出租车市场上“遍地都是金子”。
于是,老乡带老乡,兄弟带兄弟,闫付启带来了哥哥闫房和弟弟闫付昌,扶沟县的带来了本县本乡本村的乡亲,而西华县的就带来了本县的乡亲,很快,几年过去,湖南攸县人转向深圳出租车市场,而河南周口扶沟和西华两县人占据了广州的出租车市场,广州80%的出租车被河南周口人掌控。原本是天河近郊区的棠下村,逐渐演变成了“河南村”,胡辣汤、烩面等河南风味的小吃美食开遍了这座岭南村庄,走在其间,顿觉恍惚。
靠着开出租车,闫家三兄弟都逐步将各自的家庭生活稳固下来。大哥闫房在广州买了房,买了车,还有了一些积蓄,这如果与老家同村的同龄人比起来,他觉得已经很满足。“虽然劳累辛苦,每天要开十多个小时的车,但现在也算是吃喝不愁了,后面的生活也有着落了。”靠着河南人的勤勉、老实肯干,他和众多同乡司机一样,用劳动得到了回报。
老二闫付启从一开始就是不安分的人,他不愿意永远开出租车,他属于同乡中头脑活络的几个人之一。开了几年出租车后,他就转向开办了一家汽车租赁公司,自己当起老板,发包车辆、出租车辆,不再憋在车里辛苦了。2012年,就在传统超市(士多店)行业走下坡路时,他却走了一条逆向路,与人合伙开起了超市,竟然生意还不错,他把店址选在城乡结合部,走中低端路线,走品牌超市的差异化路线,利润还相当可观。
闫付启的生意,多少还是靠着老乡司机群体的帮衬,这个庞大的河南司机市场托起的是一个可观的消费市场,即使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出租车司机转为网约车司机的现在,消费市场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上万河南司机为广州东部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