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风波未平实名制紧逼 虚拟运营商何去何从
2016/9/9 6:28:42

新华社北京9月7日新媒体专电题:诈骗风波未平 实名制紧逼,虚拟运营商何去何从?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许晋豫高健钧姚兵
在国家强力推行电话实名制认证的背景下,淘宝日前发布新规:“手机号码/套餐/增值业务”暂停准入,淘宝网卖家禁售境内运营商(含境内虚拟运营商)的上网资费卡或资费套餐及SIM卡。而天猫平台中相关产品以及境外运营商的国际卡和国际上网资费卡,仍可正常销售,新规于7日起正式生效。
电信诈骗风波未平,实名制紧逼让因电信诈骗而声名受损的虚拟运营商前路未卜,仅发展了2年的虚拟运营商该何去何从?专家认为,虚拟运营商还需要精耕细作、完善服务,或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寻求发展。
“鲶鱼效应”未显现,市场格局难撼动
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2012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2013年5月,工信部发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并于同年12月为第一批11家民营企业发放虚拟运营商试点牌照,目前,共有41家企业先后获此牌照。
引入虚拟运营商的目的是发挥其“鲶鱼效应”,通过走差异化道路打破三大运营商的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实施意见也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而经过2年的发展,三大基础运营商的“三足鼎立”局面仍未改变。
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手机用户达到13.06亿,其中虚拟运营商用户2030万,约占总量的1.5%。
一些专家认为,虚拟运营商预期作用未发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本身市场空间小、客户源少;虚拟运营商只看重眼前利润,投入不够;服务内容仍然不尽如人意等等。记者在网上搜索到虚拟运营商几乎都是主打低资费,“0月租”“无漫游”成为促销噱头,增值业务的优势并不明显,而随着三大基础运营商的提速降费,虚拟运营商的价格优势正被日渐削弱。
“国外虚拟运营商是在十几年前基础运营商市场服务不足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由于起步早,又填补了市场的巨大空白,所以发展十分迅速,”中国通信业专家项立刚说,然而在国内,三大运营商在市场上深耕多年,给虚拟运营商留下的市场空间本身就很小。
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表示,由于是首次在电信行业引入民营企业,一些虚拟运营商从业经验不足,在信息安全和差异化服务方面还不完善。但它们也非一无是处,如虚拟运营商从一开始就执行手机流量不清零等,倒逼三大基础运营商提速降费。
诈骗风波未平,实名制又紧逼
近期,徐玉玉被骗案将移动运营商推到了风口浪尖,虚拟运营商一夜之间成为“过街老鼠”。工信部更是在回应该案件时指出:“不排除个别基层电信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责任。”
虚拟运营商为何成为电信诈骗的高发区?项立刚说:“由于市场小,很多虚拟运营商舍不得投入,仍然依靠经营语音、流量及发送广告等作为主要盈利点,并没有提升服务。加上技术开发程度低,导致实名制迟迟无法实现,为电信诈骗提供了便利。如此以往恶性循环。”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组织电信企业对14万余个涉及通讯信息诈骗等犯罪的电话号码进行了快速关停。在这14万个被关停的电话号码中,来自虚拟运营商的号码就有60202个,占其总用户比例的0.3%,而来自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的号码仅占其用户比例的0.0085%。
工信部今年5月份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商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电话实名登记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对此,各地已相继出台政策,如北京市规定10月1日前对不实名登记的电信用户停服,宁夏目前已关停54万非实名登记手机号,自治区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管理处处长柳旭林说,宁夏将于12月1日前将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号进行注销。
与基础运营商相比,电话实名制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