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湄潭“七彩部落”是这样建成的
2016/9/12 22:21:20


图为金花村“七彩部落”景区。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 摄

图为金花村“七彩部落”景区。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 摄

图为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 摄
中国经济网湄潭9月11日讯(记者 邓浩) 9月7日,走进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旅游景区,青山、茶海、七彩民居,令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乡村童话世界。“七彩部落”地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村和“西部茶叶第一村”——核桃坝村之间,它实际上是金花村12个村民组当中的一个,以前叫大青沟组,全组有73户,274人。2014年,“七彩部落”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还只有11132元,而到2015年,收入就突破了30000元;支柱产业从第一产业迅速转变为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环境也在持续改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0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就农民而言,一般情况下,反映初次分配结果的纯收入,相比考虑收入再分配、反映最终分配结果的可支配收入,要高5%左右,实际上相差并不大。也就是说,从数据上来看,“七彩部落”村民与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实现的。568亩生态茶园、700余亩山林、80亩稻田、48栋黔北民居,这就是“七彩部落”的家底。青山绿茶到底是怎么变成金山银山的呢?
答案就是农民股份合作制度。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金花村利用湄潭县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在“七彩部落”项目上探索发展出了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度,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实行“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发动大青沟组73户农户以资金和生态资源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以公司化运作方式,给农户保底分红,从而探索建立了“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进而推动“茶旅一体化”的乡村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据了解,在“七彩部落”的设想最初产生以后,金花村立即向上级党委和政府作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而项目是否上马,还要开群众会来讨论决定。“茶园流转后有租金,去采茶还有工资,流转入股后有股份,股份还有分红。”现年2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当时这样告诉村民们。蓝图很美好,渴望致富的村民们积极性也很高。第一次开会就来了120人,占到了大青沟组村民人数的四成多。
但是,在群众会上,面对新生事物,村民们也有彷徨和顾虑,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是继续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安稳”日子,还是大胆地创新求变?为此,年轻的村支书冯燕青不惜用上了“激将法”。“我们左边有田家沟村,右边有核桃坝村,如果现在我们不抢占先机,就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可能要落后十年以上!”冯燕青对村民们说:“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干传统农业,这就是思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比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要笨!”
群众会最终就建设“七彩部落”景区达成一致。为此,大青沟村民组成立了“金花村大清沟乡村旅游合作社”,73户组员皆为社员,以此平台整合土地资源,对接并实施政府扶持的项目;同时,筹建“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家以资金或房屋、茶园、树林等资源入生态资源股,推动项目建设。
观念更新了,思想统一了,资源整合了,行动起来就很快。2015年4月17日景区动工建设,5月28日完工,仅用了41天时间。据统计,去年5月运营以来,截至今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数量达到30万人;“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解决就业400余人。而“七彩部落”村民20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